p2p技术原理(p2p技术是什么意思)

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

p2p技术原理(p2p技术是什么意思)

技术背景

P起源于初的联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今天,P再一次被关注主要是由Napster以及ICQ类软件的出现,虽然在Napster之前P方式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现在互联网是以S(Server)/ B(Browser)或S/C(Client)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的,这样的应用必须在内设置一个,通过才可以传递。或是先集中上传到保存,再分别(如),或是按上专有规则(软件)处理后才可在上传递流动(如邮件)。

如今拥有Napster及ICQ类软件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选择同样拥有此类软件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联(直接连接,不通过),双方共享资源,协同完成某种行动。而拥有同一P软件的设备和用户,还可以形成一个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联网上的P专用网。

现状

1. 代表研发产品和技术

(1) ICQ类的即时通信软件。两个或多个用户互相使用文字、或文件进行交流,快速、直接,易于同非PC设备(如PDA、手机)通信,而且它不依赖设备即可辨别用户。由于利用P技术可以弱化甚至摆脱对的依赖,这样的通信更接近非互联信模式。

(2) Farsite(Microsoft),Ocean Store类数据存储软件。用于在上将存储对象分散化存放,而不像现在放于专用。这样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数据的和传输速度。

(3) Napster类软件。实现数据共享,使用者可以直接从任意一台安装同类软件的PC上及上载文件,而不是从。用户可以检索、共享的文件。软件自动发现的文件列表,发布者无需担心发布的问题。

(4) Infrasearch、Pointera类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用来在P网中完成检索。一旦形成P专用网,其上的数据搜索与现在互联网中数据存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必须要考虑动态地将当前P中各个Peer的内容进行收集,并且要有效地向用户传递。 P网用户中相当数量在联网方式上不同,专线、拨号、宽带、窄带都会碰到; 联网的时间可以一个是24小时,而另一个完全可能仅联机几十分钟; 使用的操作也不相同。

(5) Netbatch(In)类协同计算软件。可联接近1万台PC,利用它们的空闲时间进行协同计算,完成超计算量的工作(如空间探测,分子生物学计算,芯片设计)。

(6) Groove 类数据或行动协同软件。它是基于P连接的软件工具,可以建立一个的企业级协同工作(P网),提供供求链上的互动沟通,如货品目录、库存及发货清单,帮助使用者进行经销渠道、客户服务和支持。

(7) 游戏软件。事实上许多游戏均是P方式的,尤其是那些双人及多人对弈游戏。

2. 组织与标准

目前,正式的P组织尚未成立,2000年8月间成立的P工作组,成员包括In、IBM、HP等大企业,目标集中在P技术的标准、及等等。但由于P技术本身发展迅速,P技术涵盖的范围尚未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发展

1. 关键技术

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 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应用比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的连接。涉及的技术有IP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 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软件所要考虑的。

(3) 有通信就要有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 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如何控制规模等。

2. P技术与现有互联网技术比较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能计算机,配合的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应用。对于一台与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的作用,甚至取消,任意两台PC互为,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右面是P与S/C方式的一些比较:

S/C方式造成互联上的集中,无论资源还是成本资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这样的模式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关系形式,如对个人、对企业,大企业对小企业,学校对学生,企业对职工等等关系。所以S/C方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P方式将导致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边缘化“的趋势。此模式符合“一对一”的特点,以及彼此相当的关系形式,如个人对个人,规模相当的企业之间,等等,这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如ICQ)。所以这两种方式会共存,有关P即将替代S/C模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P有其独特的市场空间,是现有互联网应用的补充,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3. P技术特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应用由使用者驱动。

(2) 在设备间直接流动,高速及时,降低中转服务成本。

(3) 构成设备互动的基础和应用。

(4) 在使分散化的同时,相同特的P设备可以构成存在于互联网这张大网中的子网,使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企业应用

应用P技术的互联网产品正在迅速开辟出一块新的互联网应用市场,例如ICQ类的即时工具不仅创立了一个巨大市场,而且正在多方向地向外扩展,比如在通信市场,ICQ产品的多格式(文字、语言的支持)和即时,可以为常规通信增加内容(文字、图片)和通信对象(网上ICQ用户)。

另一方面,ICQ的使用也会使部分用户放弃Email,侵蚀Email市场。Napster类的文件共享型P产品开拓出网上文件传播的新途径,用户不仅可以进行搜索和这样的操作,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文件提供给用户,做到了基本的双向交流。

由于P技术不同于S/C方式的特,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S/C方式的不足,P产品将建立互联网上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这时用户不仅在PC装有浏览器,而且还有数种P软件来实现新的互联网应用。

比如一个计算机配件经销商可以通过Email或浏览器(如果对方也通过P技术发布,则也可以用P软件)得到其上游厂家推出的产品及,研究了这些,并落实订货事宜之后,启动P软件,将新的产品及售价发布到重要客户的P联络站上,其中一个未上网的用户通过手机也知道了这。不久,经销商将收到客户的询问,而经销商回答问题的同时又将一个驱动程序传给了这个客户。这一切的操作均是通过互联网,而对象是厂家人员或客户,而非其或邮箱,这样就真正利用互联网做到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接近现实的人际交流习惯。

1. 企业P互联网应用的几个侧重

(1) 企业协同

企业协同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无论部门及员工处在何种地理位置,只要拥有,双方存在沟通的要求,就可以利用P软件协调双方的行为。的种类及行为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日程安排、发布、单据的审批、文件传阅和分发、的评比(表决)、协调等等这些可以通过电子文件表达的均可以通过软件来表达,并以此将使用者在一起。P应用更适用这当中更多需要用户交互的部分,如协调、日程安排等。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协同,这种协同的互动的多样和复杂要高于企业内部的协同。从简单的会议日程安排、公文往来,到报价、询价订货、订单跟踪、电子化交易。

(2) 企业门户

新型企业门户不再简单地以一个来实现,它不但综合了为企业内部员工或部门的服务,还可以为企业伙伴及用户服务,同时也是企业者了解企业运行状态,调控企业运行的工具。企业各个部分的运行情况均可以通过它传递给允许接触到相关的使用者。者可以通过门户掌握企业的动态,调控企业的运行,直达下级建立沟通。而企业内部的员工与企业外部的伙伴或客户均可通过这一找到相关的人(工作人员),建立起这样那样的交流通道,实现不同的协作目标。这将综合S/C技术和P技术,P部分将实现定向推送,实时沟通和数据互动。

(3) P群集和

构建于互联网之上的P应用不再简单地限于两个点,完全可以扩展到多点的群集,形成互联网中的一个的子网,构成一个精简的。这样一来,通过相对简单的,仅仅是对P用户端软件的操作,用户就可以主动地选择不同的并加入,同时也就使得了不同的同时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个化、专业化同时又是开放(基于互联网)的的出现,使的集中和流动更接近现实的流动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喜爱音乐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擅长编程的设计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程序员,而对于企业,行业化、渠道化的组织终于有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安家的便捷途径。可以预计,行业化的目录服务、服务将通过此方式迅速涌现,为企业电子商务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4) 人机远程互动和机机互动

远程监控和调试已经运用在许多工业场合,甚至也出现了一些通过方式运行的,但方式在速度和交互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户无法接受。P为这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利用它,一个锅炉厂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帮助其客户调控其锅炉的运行状态,而我们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机将家中的空调提前打开。

(5) 宽带网及无线网应用

当带宽达到数据流要求的容量,如实时音频、实时,人们期待已久的多种应用就会呈现在面前。而特别能满互需要的P技术更有一块施展的天地,会议、会议、远程教育、培训、安装调试等等都将为企业带来P技术的新应用。实际上ICQ作为P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手机上。

2. 企业P互联网应用的市场特点

(1) 构成企业B2B电子商务内容的一部分。

(2) 促进建立新的互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模式。

(3) 引起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建立起底层结构。

(4) 具有领域化的市场分割—与前一时期的互联网热有相同的出发点,将建立起相关行业的群落。

(5) 有较明确的赢利模式。由于P产品不再像S/C方式那样客户仅使用浏览器,而是使用特质的客户端软件,同时软件的使用需厂家的直接支持,用户对软件或缴纳使用费很容易理解。

(6) 向后产品和技术可以整合进入企业内部市场,向前可以进入企业外部电子商务市场。

3. 估计的产品形式

(1) 底层基础及专项应用软件。

(2) 软件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做。

(3) 软件服务。将软件功能租给企业使用及服务。

表 P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比较

PS/C

数据发布 好差

数据接收 中好

数据互动 好差

数据即时(传输速度) 好差

数据 差好

数据更新 好差

数据质量(价值) 中好

数据覆盖率和数量(价值)差好

数据成本控制 好差

数据方便 差好

版权声明:《p2p技术原理(p2p技术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dcseo8@163 。com]举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文文章链接:https://www.dcseo.cn/1868.html
(0)

相关推荐